北大教授揭露“教育真相”,被中产父母骂爆了

时间:2025-04-05 08:03:52来源:新闻速递网 作者:夜雨

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大家关注和讨论的话题,尤其是中美两国的教育,总是会被拿来放大对比,在大多数国人的固有观念里,美国以“素质教育”为主,而中国则是“应试教育”,往往会被贴上“书呆子”的标签,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?北大教授在采访中对当下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批判,结果却引来了中产父母的不满。‍文|Dr小鱼From Dr小鱼微信号: drxiaoyu79《十三邀》采访了北大副教授林小英,引发了巨大的争议。当被学生问及「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」时,林小英没有一丝犹豫答到:就是!并且她还对当下的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——‍“现在的教育只为升学做预备。”“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,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。”“人的一生不是成绩分数所能定义的,你要把自己给救出来,要学会去进行自我探索,去认识自己,相信自己一定能开出一朵花来”她的这番言论,认同的就非常认同,反感的也非常反感。林小英是谁?她是北大教授,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——花四年时间,走访了6个省7个县25所中学,然后写出了《县中的孩子:中国县域教育生态》这本书。在这本书里,她揭露了县中教育的困境,为那些没资源、没学习氛围、没家庭支持的孩子呐喊,令人敬佩。然而,这次访谈后很多人,特别是中产父母却对她的言论感到反感和愤怒。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“自己上了车子,就叫下边的不要再挤了!”“应试教育的成功者,要截断这条上升之路吗?”今天,说说我的看法。01.彼岸视觉要不得很多时候专家说的话没错,但因为站位不同,这些话说出来也没用。在普通父母看来,林小英教授作为一位从乡村走出的杰出学者,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。当一个人通过应试教育站在个人成功的巅峰时,却用“人生不能只考虑谋生”的口吻劝诫他人时,就可能无意中触及了社会阶层差异的痛处。正如一位从贫困中崛起的富豪,说难以理解穷人为什么不顾及身体健康吃剩饭一样。谁不知道剩饭吃了不好?谁又不渴望在人生的广阔天地间自由驰骋?但是残酷的现实将普通人束缚在生活的琐碎与艰辛之中,他们没办法而已。普通人家的孩子想有个谋生的饭碗有多么不容易?名校毕业投几百份简历,都得不到一份工作。不好好读书,就更没有机会了。02.提出问题容易,解决问题难‍‍‍教育内卷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,它根植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与资源分配机制之中。谁不知道内卷不好,谁不想“快乐教育”。但问题的关键是,该怎么解决?如果只提问题,不提解决方案,跟抱怨无异。抱怨除了能让人更焦虑,还有其他作用吗?无论外界如何喧嚣,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,教育依然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。学历虽不能保证每个人的职业上限,但它能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下限,并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潜力奠定基础。这一点,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不争的事实。哪怕以自由和快乐教育著称的美国,中产家庭的父母也在竭尽全力“鸡娃”他们依然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上大学,是因为他们深知学历的重要性。虽然硅谷大佬个个说不看重学历,但HR可不听这一套。03.全球中产都在焦虑关于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,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。在全球范围内,中产家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。他们既担心自己努力维持的阶层地位随时可能因各种因素而崩塌,又深知一旦跌入底层,再想爬起来将无比艰难。而底层社会的暴力、惨烈、无助,绝非中产孩子所能承受的。这种“夹层困境”让中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尤为谨慎,生怕一步错步步错。因此,我觉得,全社会应更多地理解并关注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,而非一味指责嘲笑中产的“目的性”。还是那句话,谁不喜欢诗和远方?我一直认为,教育存在一条既不过度内卷,也不彻底躺平的“中间道路”。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我们改变不了环境,却可以调整自己。家长扛住压力的闸门,帮孩子遮挡一些风雨,承受一些压力。校内卷学习,家庭纾解压力。普通家庭不可能放弃传统教育路线,因为升学依然是孩子的唯一通道。再说了,不管走国内高考还是国际升学,无论哪条路都要求成绩好。学习,是逃避不了的。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,缺一不可。但普通人终归要回到现实,捡起地上的六便士,再去仰望白月光。本文系授权 发 布 , 作者:Dr小鱼,两个孩子的妈妈,主任医师、心理治疗师,百万爆文写作者,写有多篇10万+网文,湾区高影响力KOL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